“玩具对我们的童年来说,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我们将自己的情感注入玩具中,为每一个玩具赋予生命和能力,他们也曾经是我们想象力的塑造者,丰富装点着我们的童年,大概谁也没曾想过去和自己的玩具道别。|
走出剧院的时候,瑞恩和泰勒正好被雅虎娱乐的记者堵到,泰勒干脆说了几句,“确实,我实在没有想到看《玩具总动员3》能让我在影院里落泪,安迪和玩具们深情告别的那一幕,令我不由自主地回想起那些生命中不得不一一告别的曾经的美好。”
就像参加首映式的许多普通观众一样,这个系列对泰勒也有着特殊的意义,乃至于坐上汽车的时候,她还对瑞恩说,“我曾经收藏了那么多玩具和玩偶,最近几年却很少去看他们……”
每当一部经典电影落幕时,总会为观众带来各种感触,《玩具总动员3》无论是画面,还是故事结构,都完胜前两部,哪怕是技术上,皮克斯工作室都有了新的突破。
比如那只抱抱熊,总共有3473271根毛发,却被皮克斯渲染的栩栩如生。
作为业界的标杆,皮克斯工作室在动画电影方面的实力也毋庸置疑。
对于很多人来说,《玩具总动员3》像一场童年告别礼,那么难忘,那么直抵内心,带来无穷欢乐的同时,又催人泪下。
“我当时被骗了,我以为他们真要被熔炉了呢,开始大哭,后来安迪给邦妮介绍的时候,我也眼泪哗哗的流,把眼镜都哭花了,其实我真的相信,玩具们即使没有电影中这样。他们也一定是有思想的,有灵性的。”
影片的午夜场是属于铁杆粉丝的天下,瑞恩-迪士尼家庭在线的记者,在全美很多地方采访了大批午夜场的观众。
“我哭了两次,看到他们快要被熔了的时候,大家都手拉手,还有最后安迪把他们送给小女孩的时候。不过最后一刻让我明白,有些东西是再也回不来了。”
“觉得这电影就是瑞恩写给我们这一代人的,以前小时候总觉得我会和他们在一起一辈子,没想到生命这么短。一辈子都已经过了四分之一,而我却早已完全把他们忘却了,我回家后一定要去翻翻,把童年的回忆翻出来,说不定再重温一遍小时候的场景。”
“前半部分就有好几次想哭的冲动,本来以为这次能够幸免的,没想到最后几分钟那么煽情,简直要哭死了,这不是一部给小孩子的动画。是一部给成人的童话。”
随着黑夜转成白昼,北美各大媒体同时将《玩具总动员3》的相关评论放在了娱乐版最显著的位置上。
“皮克斯工作室的《玩具总动员3》距离第一部已经15年了,距离第二部也已经超过了10年,作为一部动画片来说。这样的时间跨度意味着最早通过第一部爱上伍迪和巴斯光年的那批小观众已经步入成年,其实这对一部儿童片的续集来说是很不利的局面。”
“但皮克斯最擅长的是老少通吃,影片的前一个小时是款待新朋友,后半小时是回馈老朋友。安迪从懵懂的小男孩成长到即将走入大学校园的少年。其中的种种经历是很容易让观众产生代入感的,正因为如此整部影片在轻松谐趣的气氛下却始终渗透出一种淡淡的悲悯和哀伤,其实是一场为了告别的聚会。”
——《纽约时报》
“影片以一个线条清晰动机明确的主线故事。层出不穷的突发状况和巧妙化解始终牵引着观众融入一个看似整体设定有点牵强的但情趣盎然的过程中。影片的主创人员对人物的诠释更为大胆,每个人物都有亮点而且个性突出,包括像抱抱熊等反面人物的性格层次也很丰富,特别是逃脱戏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配合的设计创意十足。”
——《华盛顿邮报》
“《玩具总动员3》是一部远比《机器人瓦力》和《飞屋环游记》优秀的电影,在103分钟的时间里,它从未忽略过观众的兴趣。既有动作、惊悚的元素以及鲜活的角色,又有一直向前发展着的故事。总之,它有着一部电影所应具备的一切——幽默、感人、刺激而又巧妙。”
——《洛杉矶时报》
“一部真诚的欢乐的暑期电影,片子充满动作、幽默和怀旧,,名副其实影响力巨大的流行文化的指向并具有活跃的故事气氛。”
——雅虎娱乐
传统影评人没落后,迪士尼旗下的商业影片也迎来了新的口碑和票房双爆发的时代。
《玩具总动员3》掀起了空前绝后的动画电影赞美狂澜。
第二天,媒体的综合评分高达96分,烂番茄网站新鲜度百分之九十七,161家媒体中只有3家扔来了烂番茄,《亚利桑纳共和报》、《票房志》、《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娱乐周刊》、《好莱坞报道者》、《纽约每日新闻》、《电影在线》、《新奥尔良时报》、《纽约志》、《洛杉矶时报》、《俄勒冈人报》、《时代》、《旧金山纪事报》、《今日美国》、《华尔街日报》以及雅虎娱乐和美国沙龙等网站一律慷慨馈赠十分或者九分的超高评分。
在最能反映观众口碑的市场调研机构的观众数据实地调查中,《玩具总动员3》的观众评分是最高级别的a+,这也是《复仇者联盟》之后,今年北美第二部获得观众a+评价的电影。
对于瑞恩和迪士尼来说,只要主流观众群肯买账,其他的都可以扔到一边。
而《玩具总动员3》的票房也恰如其分的反映了这一点,午夜场票房虽然只有880万美元,但这是一部动画电影,而且这也创造了动画长片的北美午夜场票房纪录!
到了周五的白天,《玩具总动员3》全面在北美4028家影院的8200多块银幕上映,虽然影片提前在海外市场亮相,但并不影响美国本土对电影的热情,观众巨强口碑的辐射,完全是为了给电影的票房锦上添花。
开画的当天,影片就在北美拿下了4815万美元,这也刷新了由皮克斯工作室保持的动画长片北美首映纪录,即便放眼全世界,这也是动画电影在单个市场创造的可望而不可及的成绩。
而与《玩具总动员3》同时间开映的《约拿?海克斯》则成为了悲剧,华纳兄弟的这部巨制周五的一天中,只在北美获得了200多万美元,简直要让华纳兄弟的制片人心脏停跳,影片d-的观众恶评,也促使好莱坞的著名制作人——传说专接好片的乔什?布洛林,终止了好运。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玩具总动员3》一片叫好的声音,网友纷纷在推特和脸书转发彼此对这部影片的看法。
“作为《玩具总动员》三部曲的终结篇,影片为安迪和玩具们安排了一个荡气回肠的结局。玩具对儿童来说,不仅仅代表着一种生活乐趣和精神依赖,更成为漫漫人生路中不可磨灭的生命坐标。“
“也许我们不能像安迪一样经历与玩具之间那么戏剧化的聚散依依,但至少影片会让我们想起那些曾经陪伴我们度过寂寞童年的玩具们,对大多数人来讲,恐怕也没有机会像安迪这样做,它们不知所踪的命运是否会在《玩具总动员3》的感召下撩拨你的心弦,是考验你的童心和情怀的试金石。”
“安迪和小女孩邦妮的对话实际寓意着童心的传递和延续,当安迪满怀激情地向邦妮一一介绍这些伴他度过难忘童年的玩具时,这里产生的震撼和怅惘是可以与《飞屋环游记》开场的10分钟相媲美的,而且在表述上更加返璞归真,水到渠成。仅凭《玩具3》这最后20分钟,就足以让这部影片不朽,这也是皮克斯动画真正的价值所在。”
【章节未完,当前页面不支持此浏览器,请更换其他浏览器打开本页面即可正常阅读】51dcrm4goRY8KODsgV1PPuHLBQCsJ2SKRDE9A14BD318D7442F89B345E09A876D4615B36468A7339C1E9C3F05474513A1CEC69751690A6A7DB19487B2662D6162C92AD7874C13D40F028A4D4ABDA561800ADB92D47113F7868304604E7CCE12ABB6F748D7AA8C12D1FEEBA3C1E3FFDE0C38D3130FC638659508AC1E03875AC30EC8DE9283AC4EBE53DF7651E26D9E66DCF7F17549163B8FEC4B4298B3BAFFAF76D517C764BBC9E69005318ED5C18C2F55343990B6C36C83817A579537DBEA270846958574AB64D1A9DB4E661C6B94AFFF9A0E10E0936F311C9227F1BD97AD0DC720FC8B5A65C24439606CF660535EDCC57762293924CF4B0C1B0ED0CE3F7C1210D51C4E6F5B39BE56DF74CAB73E4BE8005913DEDAE0E3D03E1FAD29262E6F11F4D5129325CB8ACE0631F5E3B71A8D0B393AE7DD1CD148106FD73A54A2A31D556FAC5BA975981E3070AC61D6497345247FEFF505A8DB3794096AEB4D67AA5ED3FA4A7A8B994DC9B0418B2C89BBED7864828BA449E8660483CE7F1073C2E4C59DB397F528403862752765785A931F514C64425B3712C5E7B439CA85DF624DB51A107C3689B4CB83887FFD0D81E98491F9E0E76598409B6B2C0009E06C6F2492735E820D2136DF97797642DA55B3A987759855DD9956B4A9B4144E994800F63D1D79EEBADC22B696958AEEFC7ED2EC57118762174CE113492A10182F03A8152033D112857BF7CB9CD2C6160DA95E1CA0AA24A730DEDAD06E5B302A6BA53972B161FF5DC5356C7E3A806A19EBAE26C906269A93E1E7EEFA77015FFB7F8F69F7110D6C15BA339FA9F3657FB39F74ED6295DCE1578014FA325F007935E411707C9B8BAA1A47911A53300FF89FEFA1E5BD07B668D9ACCEB9DF75FD8B7095E4977F3214F0A039EED339185071EF4B1EFAD2B1A520307DA30D2A7BACFB734C5A2153F9F49F04DB57AED7BE716907A9AD3E716EF8B61DBDD13301977DFECB208DBDE94AA75DA1322DB34E64197D866C7D50FCBA34B3DFDF9881840C324542CC16A319CCD8572E14580EB3484B51A4D5BC73B811E9DE2D1CAC74FD8D01DCADCB4762536D62FF414862E16DB6025C329653C7D625BA29ED651247F8EEC7F12777B2FF18707AAB6D83FE14B1158A96CC05E368474D3F6EB68B15116DEB4D03AFBD7BA32753524803C42B68B4DEC34C830487835EFC8626FEAAB68BE18E5AEE18CC7B4EB245BC655D77F63F0E9753295FC123B33FC7924EA295A2445F6CBBFD91B111BF71ABF7124BB0FEA16AD4557B9A00AFBF6AD11790B0F1F2D2C45093E77879BF62E09556453DBA5762C558994D5F5AC6635D87725EAF10B8636A2DE749B407672CE457D7D2D70A530E2666FE18510A548414B1F2086CCE24612C1140E4E9E9990D3DEBCAB0D6B736F2B30E319EEEF32A5C9E0275064702ADA52EC20A834E34FD6FCCAD22FF106EB4D3AB3A1733E85E6DE617CD325ED73DF8D3A41A83D8A2E2FC1205044A2977C5CF7C3B0F22F1F4619E6888E3512364E71904AF4A313210CA4E8DC6466ADBF06EA5618B35AF742D80D69F718DCF60850A6A6947308C65F65B14EE7E6DB6902EE8FE96C37EC2E57F3C1A73360E3A7386E6840CB52F2758683F9EFE291F9CF5D30F4AB80741D0FAF7589227B552110B4099120905A08BE565C076B8C21640CF07EFBFA7EE6EE2C11805F7E90516FE2C949E71D9887929C7439167C8C65CA09523525513AA78F485C4CEF377A4C8E4F50E3967CD8BFD4D9C3BAA5C8C485020DB0C009C48409D2B45B165982FCB217F480B230D94C44FF4E99922F5FF625277DD61BCD2322C835BC95A09EFBB835C2B16FB88051DFA35F7DFC752129821F40EA153CE85B620059B6F3593899EAF78899AF96771D65696A454CB90F011D1C4E42F627E45CC469ABCB29F245F2925D96F2FF052DCC0A064AC172F01AB680A6A56D35ED1A2F0B67D0FD3B72CDAD2E4A5413BD3B5E5E89C9A00835
看过《重生在好莱坞》的书友还喜欢